「內」戰(四)

事件驚動了各路英雄,以鋼鐵俠爲首的一派認爲巴基是危險分子;而以美國隊長爲首的一派則認爲巴基是個病人,須予以關懷。在會議中,二人爭吵激烈。

托尼:「他是有暴力傾向的,會攻擊別人,化石你懂嗎?而且有些DID患者的替代人格出現時,會表現出主體人格達不到的天賦。例如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醫科大學Vedat Şar 教授記錄過一位19歲DID患者,當他一個9歲男童人格出現時,能在仔細觀察事物或照片後畫出超逼真的炭筆繪畫,且每次畫畫都廢寢忘餐。當他恢復主體人格,看到那些畫後,都驚歎自己的水平是常人無法觸及的。巴基本是一個士兵,若他其中一個人格擁有超凡的殺手能力,那他便是一個危險人物!」

史蒂夫:「托尼,你只看到了其他人格的不好,你有想過患者本身的悲痛嗎?他們可是受過創傷的人,他們變得暴戾,無非是缺乏安全感、想保護自己。你知道嗎?你說的那位男孩,4歲時與家人分隔,6歲被其他小孩欺凌,這些苦難道你就視而不見嗎?」

托尼:「DID病人與我們是不同的!我怎麼可能體會他們?」

史蒂夫:「你錯了!他們與我們本無異!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「解離」的情況,意思是我們在整合自己身心經驗,如情緒、感受、身體活動、記憶、身份的過程中,也有可能出現障礙,不過是非病態而已。你有沒有試過發白日夢時,聽不到別人正在跟自己說話?或者太專注於組裝盔甲時,沒有感覺到肚子餓?而DID只是這些情況的極端表現,演變成病態而已。我知道上次打敗洛基後,你常常做噩夢,夢見高空墜落的畫面。這其實是創傷後壓力症後羣 (PTSD) 的徵兆,而部分得這個病的嚴重患者更可能患上DID,可見PTSD和DID大多都源於精神創傷。易地而處,難道你想我們對你嗤之以鼻嗎?」

拖尼聽後很是激動,跳起來說:「我可是真的做噩夢!你怎麼知道你那化石兄弟是不是裝的?據我所知,DID患者的腦部結構會出現異常。例如他們某部分的腦血流量 (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)會降低,而其他部分,尤其眶額皮質 (orbitofrontal cortex)等的流量則會增加。而他們的海馬體 (hippocampus)、杏仁核 (amygdala) 的體積分別縮小19.2%和36.6%。除非你測出那鐵臂男的腦袋有這些情況,否則我不信他真的有DID!」

史蒂夫:「托尼,生物學未必是你所長,這些腦部結構的變化也未必所有DID病人都會有的。其實現時已有很多可信及有效的DID診斷方式,可以用意判別病人是否真的患上DID。這些方式包括Dissociative Experiences Scale (DES)、Somatoform Dissociation Questionnaire (SDQ) 等等。其中DES的中文版(即香港中文版解離經驗量表,HKC-DES)已經經過初步驗證,而其他中文版解離評估工具則正在驗證階段。」

托尼氣得怒髮衝冠,走到史蒂夫跟前說道:「有時我真想一拳揮到你好看的牙齒上。」

這時史蒂夫收到一個手機簡訊,打開看畢後,說了句:「我得先走了。」便轉身離開……

兩派各執己見、無法達成共識,於是都竭盡所能比對方更早找到巴基。最後還是史蒂夫早了一步。找到巴基後,他把巴基帶到機場的停車場裏。

史蒂夫:「我在和哪個巴基說話?」

巴基:「你媽媽叫莎拉,她總在鞋子裏墊報紙……」

說到這裏,二人都笑了起來,史蒂夫笑言:「的確,這些資料博物館裏看不到。」然後又問:「你準備追隨美國隊長出生入死嗎?」

巴基答道:「怎麼不呢?那個布魯克林小個子,蠢得打架從不知道要逃,我得跟緊他。」二人重複了七十年前的對話。同一段對話、不同的時間、同樣的情懷。此刻隊長確信他那有血有肉的左膀右臂回來了……或至少,暫時回來了。

(未完待續)

# 本故事改編於漫威電影《美國隊長:復仇者先鋒》、《美國隊長2:寒冬戰士》、《美國隊長3:英雄內戰》、《復仇者聯盟》

作者:山苗
編輯:米妮
校閱:陳秀雯教授、許龍杰醫生
資料來源:https://goo.gl/NXWtQo
相片來源:https://goo.gl/BepzWF